看到大螢幕上那個定格的比分,觀眾席上傳來一陣陣失望的嘆息聲。全紅嬋默默抹去眼角的淚水,這位常以燦爛笑容著稱的「國民妹妹」,再一次與冠軍擦肩而過。當陳芋汐登上最高領獎台時,持續三年的「天才對決」再度成為熱議話題—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頂級運動員的成長軌跡?
要說這場決賽的激烈程度,幾乎無法言喻。在五個動作中,四個幾乎平分秋色,真正決定勝負的,便是那個讓人捏一把汗的207C(向後翻騰三周半抱膝)。全紅嬋在入水時顯得稍微急躁,濺起的水花像碎鑽一樣四散飛濺;而陳芋汐的水花處理堪稱完美,入水的瞬間水面幾乎沒有波動,只有細小的氣泡散開。兩者之間0.3分的微弱差距,正是數千次訓練中的肌肉記憶積累的體現。
「其實她們倆的動作難度是完全一致的。」前國家隊教練李明在現場解說時揭示,關鍵之處在於動作的完成度與穩定性。陳芋汐這些年磨練出的節奏感,精確得像鐘錶的齒輪一樣精準。數據顯示,近三年國際大賽中,陳芋汐在關鍵動作上的平均完成分達到了9.2,而全紅嬋為8.9。這個0.3分的差距,實際上是大賽經驗的體現。
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方面是心理素質這個「隱形賽場」。體育心理學專家王教授分析道:「17歲到20歲正是運動員心理波動期,全紅嬋正在經歷從『衝擊者』到『守擂者』的轉變。」大家還記得東京奧運會時,全紅嬋那句「跟誰比賽都一樣」的真誠話語嗎?如今,面對全民的期待,這份純粹反而成了她甜蜜的負擔。而陳芋汐則通過三連冠的經歷,更加懂得如何合理分配競技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