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明朝文官集團和滿清史官的筆下,明武宗是沉迷享樂、荒廢朝政的荒唐皇帝。
但一個御駕親征、努力擺脫掣肘、敢向權貴開刀的帝王,無論如何也不會是「昏君」。
若他沒有英年早逝,那麼他的三項大膽布局,或許真是改變大明命運的關鍵。
應州大捷——換來邊疆三十年和平
正德十二年七月,武宗不顧朝臣勸阻,悄悄「巡視」居庸關、大同一帶。
不是為了看風景,而是嗅到了草原「風雲再起」。
果不其然,蒙古達延汗趁虛南下,率五萬大軍從玉林口出兵,大舉侵擾陽和應州一帶。
大同總兵王勛率軍死戰,首戰雖未取勝,但成功拖住了蒙古軍。
隨後,戰火燒到了應州。
大同難攻,達延汗便決定從防線較弱的應州突圍。
王勛再度迎敵,血戰之後遭到圍困,形勢危急。
關鍵時刻,朱厚照親臨戰場,率援軍趕到前線。
皇帝御駕親征,士氣爆棚,明軍合兵一處,力挫強敵。
此後數日雙方鏖戰多次,尤其是朱厚照到場那天,正史記載兩軍大戰十二小時,連皇帝的戰車都差點陷入敵陣,可見戰事激烈。
最終,蒙古軍因補給不繼,撤退北返。
明軍緊追不捨,雖未能徹底殲滅,但成功保住了大同門戶。
達延汗統一蒙古後,一心想「再興大元」,頻繁南侵。
應州大捷,直接擊碎了他的擴張野心,此後再未大舉進攻中原。